內外政策要一致才能解決產能根本問題
在8月22日舉行的論壇上,多位鋼企高管并不認為行業產能“嚴重過剩”。鞍鋼集團國際經濟貿易公司副總經理李達光表示,現在生產的鋼材都賣出去了,社會庫存并不多,說明還是有一定需求。他更愿意定義現在的鋼鐵市場為“弱勢過剩”。
產能過剩的評價指標并未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取得一致。分析師認為,現有產能過剩標準太單一。她認為,中國市場比較特殊,不能一刀切,需要增加新的衡量標準來界定產能是否過剩。
李達光也表示,現在生產的鋼材都賣出去了,庫存并不多,說明還是有一定需求。“產能過剩是客觀的,但并沒有嚴重過剩。”
新余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傳偉也表示,規模以上鋼廠產能不能說過剩,從各家實際開工率來看,情況比較正常,也不能簡單用鋼廠效益來說明產能是不是過剩。
對于環保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執行力度,中鐵物總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小林持保留態度,“鋼鐵工業不是個小行業,畢竟鋼廠對地方政府來說有就業和稅收的重要作用,不是簡單的個體事項”。
2013年上半年,全國有39家鋼廠資產負債率超過80%,15家鋼廠資產負債率超過90%。而資產負債率在50%以下的只有8家。
更為嚴重的是資不抵債的鋼廠已經出現。目前,全國有5家鋼廠資產負債率超過100%。中鋼集團控股的吉林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,資產負債率高達111.98%。
鋼鐵業3萬億負債中,銀行貸款為1.3萬億元。為此,全國86家鋼廠在今年上半年,支付了406億元的銀行利息,是鋼廠上半年22億元凈利潤的18倍。
借新債還舊債,是中國鋼廠目前維持現金流的主要手段。但隨著國務院對產能過剩行業調控政策的趨嚴,鋼廠直接從銀行貸款的通道正在被逐步關閉。
更多鋼鐵企業開始自謀出路,鞍鋼集團一位高層對本報記者表示,自2013年以來,鞍鋼通過加強各環節把控、降低庫存、控制采購成本等措施,來應對鋼鐵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市場形勢,今年上半年,鞍鋼庫存減少了53%,采購成本節約了5個億以上,同時,他表示,目前鞍鋼已經實現扭虧,股份公司上半年盈利7個億。